close

對我而言,大海是一個兒時記憶中既深邃卻又醉人的地方,我的出生地,台灣西南沿海的小漁村,空氣中總是夾雜著海水與村婦剝著蚵殼的味道;對於我的父親而言,大海是一處他能望向家鄉,卻無法在有生之年跨越的時代鴻溝,沉浸在他心中的應是濃濃的鄉愁。而今天google了一下,才發現當年嗓子還行飆高音時,愛唱的歌曲-張雨生的「大海」,竟是一首對於他對於無法再見到親妹妹的一種傷痛與思念,今天我又畫下了另一個大海的面貌,跟大家分享。

大海》對面到底是妹妹還是情人? | 方格子

「從那遙遠海邊,慢慢消失的你,本來模糊的臉,竟然漸漸清晰。
想要說些什麼,又不知從何說起,只有把它放在心底。」

「茫然走在海邊,看那潮來潮去,徒勞無功,想把每朵浪花記清。
想要說聲愛你,卻被吹散在風裡,猛然回頭,你在那裡?」

……〈節錄「大海」歌詞〉

FSCN1581-1.jpg

這是畫作完成簽名的樣貌,我以牛頓水彩顏料畫在8K的arches紙上,希望能表現出一個倒C形構圖所呈現的戲劇性張力畫面。

DSCN1569.JPG

在正式打稿前,我已先在另外的紙上作了二次的構圖練習,一方面暖身,一方面讓自己熟悉這次的繪畫內容,我用3B的鉛筆在紙上構畫,大原則是要能呈現整幅畫作的整體感,而避免被參考圖片中細瑣的內容物所影響。

DSCN1570.JPG

從天空畫起,先打上一層濕水,至於黃、紫色的選取是在深入觀察圖片後所「看」出在蔚藍天空下所隱約透出的色彩,當然這也會有一些個人化的色彩選擇。

DSCN1571.JPG

鋪完黃、紫色調後,等待一下,讓紙面稍乾,把預先調好的鈷藍、天空藍,及一些紫色,以寬排筆橫向畫在原先鋪蓋的黃、紫色上,要來回數次,讓色彩均勻。

DSCN1572.JPG

處理遠山時,因為它是一座黃土焦赭色的山頭上,佈滿著青綠色的樹林,且在光線的照耀下又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,我先以黃橙及紫色調,再加上淺淡的藍色,藉由水色的渲染鋪出一層底色。

FSCN1574.JPG

鋪好黃赭色調的第一層山頭,隨即趁濕染上各式的綠色調,並且把教暗之處順勢也先染一遍,製造出一個塊狀的立體感,另外也別忘了留下受光的高光處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若要讓色彩染進紙內更為札實,每一個下筆可在紙上稍停一下時間,也藉此感受水彩筆、色彩以及紙張的交互作用。

另外天空與山頭的交界線也很重要,可以用濕筆在其上做些潤濕與交融的動作,讓整體感更完整。

FSCN1586.JPG

畫完山頭接著處理從遠處延展至近處的礁岩,仍舊是先以黃赭帶些藍、紫色調,先以濕中濕的方式染出底層,隨即再以綠色調染出中景的草坡及近處礁岩上的綠苔,要注意留下些光照的反射面,這整片我大多用一隻小排筆,以順著礁岩結構的方式來運筆。

FSCN1585.JPG

持續加深中近景礁岩溝的深色,近處的幾塊石頭先留出亮面,並畫出上方的青苔,稍後再來處理,此刻要注意運筆的筆法,要能自然交錯而不雜亂。

FSCN1584.JPG

大海及浪花的型態特別豐富,色彩也有從遠至近的變化,由於面積較大我先調好不同的藍色調出來,運用了天空藍、估藍、青綠色、湖水藍及一些紫色。

一樣以小排筆來畫,方式是看著海水及海浪的走勢,該平的平塗,有波痕變化的就順著它施作,重點在於手腕放柔,享受這樣描摹物體卻又不失主觀感受的作畫樂趣。

FSCN1583.JPG

海浪完成後,處理左方二處礁岩,方式跟右側平底式的礁岩方式差不多,把一些色彩的變化及明度所能顯示的立體感先做出來,用水稍多,讓顏料徹底染開,不要過度刻劃,畢竟這屬於整幅畫的邊角地帶。

FSCN1582.JPG

在第一層的處理完成後,放置一段時間乾燥,就可以開始來做一些細節的強化,以及整體感的塑造。山頭的陰影區可更加強,山頭下方岩壁的結構也可稍微帶出來,山頭下方的小屋、中景的草坡以及大石子,也可將造型更明確化,右側的礁岩加強溝痕的暗面以及青苔的表現,為了更強化近處的青苔,也使用了一些不透明顏料。海面及浪花,再用相同但較濃的色彩做出更多層次的變化,筆法太乾時,也可以在表面輕染一層水,左方的礁石也做了些能強調立體感的處理。

FSCN1581-1.jpg

這次的作畫經驗,很喜歡在處理第一個層次濕中濕時,二色相互浸染的感覺,感覺色彩交融的狀態已更能符合自己的需求了;另外也發現處理第二個層次時的難度,因為已有底層色彩,畫的時候感受沒那麼直接,但此時一定要耐住性子,要相信“凡走過必留下痕跡”,千萬別忽略每一個下筆的重要性,至於話海水、海浪,甚至畫出帶有情感的畫面,將是之後持續努力的重點。

arrow
arrow

    黑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